- May 06 Sun 2007 23:26
賀!紙有唯一(paper only)一週年慶
- Apr 24 Tue 2007 00:45
旅人啊旅人
旅人啊旅人 你探索未知的角落
旅人啊旅人 你尋找陌生的異食
旅人啊旅人 經過時光的發酵 你熟悉著踏過的巷弄
旅人啊旅人 呼吸不同的空氣 你習慣於入耳的言語
旅人啊旅人 新奇昇華成懷念 他鄉變成了故地
旅人啊旅人 你歸回故土 卻貪戀著那裡的回憶
旅人啊旅人 還是犯了另類的相思 一種病
(跟發哥才見過3次面,跟前同事2位才共事不到3個月......然後就一起出去闖香江。)
- Apr 23 Mon 2007 02:19
我們這一代
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世代?我們這一代......
物慾、奢華、聲光、功利、......
有時候思考起這個問題,答案卻都很負面,而我讀到了以下節錄這篇文章。
這篇文章中寫到了我們這一代很無奈的這一點,我常常在想,
大多數的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如我,心裡總是會有一絲絲火苗是想要兼善天下的,可是為什麼無法那麼突出,大家找不到方法?
原來,古語說得好「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」,白話文是說:我們為人處世,但求修己不害人,進而有能力,可以佈施關懷天下人;兼善天下的胸襟是有的,但是這個環境讓我們更忙著獨善其身,無暇去幫助其他人,因為這個環境讓我們無法讓自己達到所謂好的標準,所以便先為了這個標準努力,然後我們的世界也許就漸漸變得更糟,產生惡性循環。
然後我努力地在私人與工作領域上試圖分享正面能量,這是在困窘的環境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到的事。
三十歲這一代──讀龍應台「在『仰德大道』上」有感
齊湘 (20070422) 中國時報
一直以來,我好奇,為什麼龍應台、林懷民、賴聲川、羅大佑、侯孝賢、朱天心那一代人的成就特別耀眼。
或許,真正讓人疑惑的是,這是個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時代?
日前,龍應台「在『仰德大道』上」一文提到,他們成長背景中的儒家價值體系造就了那代知識菁英貢獻社會、兼善天下的「習慣」。這個習慣,應該就是他們那一輩如此「有所作為」的重要因素。
可是你知道嗎?龍文中引用的所有儒家篇章,我們三十歲這一代人也都耳熟能詳。我們念的是絕對是同一套中國文化基本教材。但是,關於救國救民這件事,我們覺得無能為力。
回想起來,在成長過程中,絕對不是沒有想過要報效國家(不信,去看我們的小學作文)。那麼,是什麼?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這個社會。
如果允許我猜,我會說,是台灣二十年來內部翻天覆地的變化,加上全球化帶來的機會與挑戰。我們這一代,在最(不)湊巧的時候遇上了這兩件事。其結果是,我們不救國救民,我們忙著自救。
二十年來,台灣上演了一齣光怪陸離、什麼都有的精彩大戲。我們這一代,在成長過程中全程旁觀(有人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我們還小)。看多了烈士變成小丑的情節,聽多了明天會更好的誓言,我們變得世故,培養出見怪不怪的「習慣」。
即便如此,我輩不曾也不可能自外於台灣的歷史共業。我們概括承受。
全球化的浪潮給了我輩人更多選擇。我的同學中,有的在美國當工程師,在法國作科學家,有人是香港的大學教授,新加坡的體育主播,還有人在北京搞廣告創意,去上海作網站行銷。在世界各地,我們無國可救,我們努力工作。
這樣可好?我不知道。能不能作得更多?你問。
如果說,二十年前的你們改變了社會,二十年後的我們被社會所改變。當時是「青年創造時代」,現在是「時代考驗青年」。這一切,可能帶點無奈,但說不定沒有對錯好壞。社會結構變了,今天的台灣,年輕人或許不易像從前一樣「有所為」,但在價值混亂的年代,「有所不為」的品德操持,勤懇認真的工作態度,反求諸己的人生哲學,乃至於相對純潔的善良本性,絕對是如假包換的社會資產。在這些地方,我們這代自認尚未(完全)鬆懈。
去年夏天,我走進古木參天的山東孔廟,發現每一塊牌樓匾額都寫著非常看得懂的詞彙。霎時間,我回到全班同學跟著老師誦讀論語的中學課堂。課文一句句浮現腦海,這是第一次,我用成人的眼光,並且在遊歷過不同文化之後,重新審視孔子那套人生大道理,以及它在我身上造成的影響。
漫步在千年古木間,雖然仍然不知自己將往何處去,卻清楚知道了自己從哪裏來。誰說我們不也是在同一條「仰德大道」上成長的呢?
- Apr 22 Sun 2007 23:51
我們都是地球的過客
第一屆地球日是在1970年4月22日,是由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蓋洛˙尼爾森與丹尼斯˙海斯所發起的,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,共有兩千多萬美國人參加,走上街頭以遊說國會議員通過環境生態法案。
2000年,地球日的推行也將邁進30週年,全球各地五億以上的人口參與地球日活動,呼籲將千禧年作為 我們保護地球的轉捩點。
2007年,在去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這部紀錄片發佈後,全球關注地球暖化的眼光更甚以往,而台灣也漸漸搭上這股潮流,於是許多數據擺在我們眼前。
據統計,台灣的CO2排放濃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,汗顏吧,當我們便利地使用各式電器時,卻也在荼毒地球。
環保團體更上街要求建置人車共行的自行車道,希望台灣有更多人加入自行車代步的行列,那便是隨即而來的5/5台灣自行車日、更有9月的國際無車日......一連串的活動。(即使我的陰謀論告訴我這是自行車製造商的行銷置入,不過他們的論述挺合理)
對照的近期被大做文章的蘇花高議題,全球生態平衡的重要如同世界所共同膜拜的信仰,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角力仍彼此拉扯著各國政府。
4/22世界地球日 我們能夠做什麼讓世界更美好呢?
簡單列舉幾項
1.節約用水:請用器皿盛水,洗果菜、碗盤、刷牙、洗臉,以節約珍貴的水源(台灣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國)
2.走樓梯,不搭電梯(不趕 時間,試著不搭電梯,改走樓梯,既節省能源,又可運動健身)。
3.舊衣新穿,不要亂買新衣(一件衣服的形成耗費大量的水資源)
4.拒用保麗龍,並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紙杯
5.少吃(在家烹煮、外食分量恰到好處,吃不完打包回家)
其他諸如資源回收、廢物利用均是拯救地球的好方法,我們可以是環保英雄。
(更簡單是發揚這個觀念給週遭的人,譬如轉貼或引用這篇文章 )
種下一棵愛心樹
每種一顆守護樹,利樂包企業將捐出一塊錢作為守護地球資源基金.
讓我們用行動來愛這塊土地!登入活動網站後,註冊帳號就可以選擇一個地點種下一顆守護樹。
我的樹就在我的BLOG版面上。
補充知識
利樂包:
「利樂包」是英文retort pouch或Tetra Pak的譯名,指的是飲料或食品的一種包裝方式。
這種包裝的材料是由多種質料的不同薄層黏合而成的。材質分別有多元酯、鋁箔、聚丙烯、紙。聚丙烯便於加熱封口,而且對食物沒有毒性。鋁箔用來隔絕光線、濕氣、具保鮮遮光性,並可防止氣體外洩。多元酯則用來增加包裝的強度。1987年利樂包在台灣的包材新工廠開始營運生產。主要客戶有統一、光泉、味全、可口可樂、佳格、久津、義美、黑松、泰山、愛之味等國內外知名飲料大廠,利樂包無法盛裝汽水、可樂等有氣的飲料,原因是氣體的壓力可能使包裝脹破。
其他同類競品有康美包......簡單來說,利樂包扒開來後有四個角(如統一蜜豆奶),康美包只有兩個(如生活泡沫綠)
有此一說
利樂包雖然能夠有效保持食物新鮮,但據說利樂包是多種材質混合而成製造,在資源回收後的處理程序上,比其他材質所需的處理成本更加昂貴,於是有部份環保團體在阻止這家瑞典的專利公司坐大,而利樂包正在宣揚的環保概念也有人認為是「假仁義」,對社會的回饋只是九牛一毛。
同時,正如我自己的陰謀論與小說恐懼之邦不謀而合地指出,許多單位正利用著環保意識在詐騙著消費者的認同與信任,事實上他們是披著羊皮的狼,正行銷著這些概念與價值,假仁義道德之名行宣傳銷售之實,也許是利樂包的愛心樹捐款活動或者是微軟的I'M做愛心。
JUST DO IT 的故事
有一個故事說,池塘邊有兩隻青蛙想要跳進池塘裡戲水,那麼請問待會池裡即將會有幾隻青蛙呢?
答案是,沒有。因為他們只是想而從沒真的跳進去池中,所以,當我們認定一件事的價值之時,如果沒有行動,一切都是空談。
也許是大到愛地球做環保,或許小到一個個人投資計畫,或許一趟世界壯遊(grand tour)之旅。
珍惜時間的一個層面告訴我們,有些事不現在做就會後悔,也許以後再也沒機會。
而環保概念則是要我們珍惜空間、愛惜這個美好的(當然也很危險的)地球,畢竟我們只是地球萬年一瞬的過客,地球只有一個,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,就讓我們盡一份微力,集合成廣大的力量。
- Apr 15 Sun 2007 00:15
地球是很危險的
搭高鐵是很危險的。
朋友八卦別人的私密信件被朋友轉寄出去分享,信傳到主角本身,我說:
跟笨蛋交朋友是很危險的。
朋友問我要不要續簽志願役,士官長跟我說:
替別人做決定是很危險的。
這是深蘊哲理的一篇文章,
它告訴我們:
地球是很危險的。
- Apr 14 Sat 2007 00:22
吃喝玩樂香港行 照片精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