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世代?我們這一代......
物慾、奢華、聲光、功利、......
有時候思考起這個問題,答案卻都很負面,而我讀到了以下節錄這篇文章。

這篇文章中寫到了我們這一代很無奈的這一點,我常常在想,
大多數的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如我,心裡總是會有一絲絲火苗是想要兼善天下的,可是為什麼無法那麼突出,大家找不到方法?
原來,古語說得好「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」,白話文是說:
我們為人處世,但求修己不害人,進而有能力,可以佈施關懷天下人;兼善天下的胸襟是有的,但是這個環境讓我們更忙著獨善其身,無暇去幫助其他人,因為這個環境讓我們無法讓自己達到所謂好的標準,所以便先為了這個標準努力,然後我們的世界也許就漸漸變得更糟,產生惡性循環。

然後我努力地在私人與工作領域上試圖分享正面能量,這是在困窘的環境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到的事。

三十歲這一代──讀龍應台「在『仰德大道』上」有感
 
齊湘  (20070422)  中國時報

     一直以來,我好奇,為什麼龍應台、林懷民、賴聲川、羅大佑、侯孝賢、朱天心那一代人的成就特別耀眼。

    或許,真正讓人疑惑的是,這是個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時代? 

    日前,龍應台「在『仰德大道』上」一文提到,他們成長背景中的儒家價值體系造就了那代知識菁英貢獻社會、兼善天下的「習慣」。這個習慣,應該就是他們那一輩如此「有所作為」的重要因素。
    可是你知道嗎?龍文中引用的所有儒家篇章,我們三十歲這一代人也都耳熟能詳。我們念的是絕對是同一套中國文化基本教材。但是,關於救國救民這件事,我們覺得無能為力。

    回想起來,在成長過程中,絕對不是沒有想過要報效國家(不信,去看我們的小學作文)。那麼,是什麼?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這個社會。

    如果允許我猜,我會說,是台灣二十年來內部翻天覆地的變化,加上全球化帶來的機會與挑戰。我們這一代,在最(不)湊巧的時候遇上了這兩件事。其結果是,我們不救國救民,我們忙著自救。

    二十年來,台灣上演了一齣光怪陸離、什麼都有的精彩大戲。我們這一代,在成長過程中全程旁觀(有人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我們還小)。看多了烈士變成小丑的情節,聽多了明天會更好的誓言,我們變得世故,培養出見怪不怪的「習慣」。

    即便如此,我輩不曾也不可能自外於台灣的歷史共業。我們概括承受。

    全球化的浪潮給了我輩人更多選擇。我的同學中,有的在美國當工程師,在法國作科學家,有人是香港的大學教授,新加坡的體育主播,還有人在北京搞廣告創意,去上海作網站行銷。在世界各地,我們無國可救,我們努力工作。

    這樣可好?我不知道。能不能作得更多?你問。

    如果說,二十年前的你們改變了社會,二十年後的我們被社會所改變。當時是「青年創造時代」,現在是「時代考驗青年」。這一切,可能帶點無奈,但說不定沒有對錯好壞。社會結構變了,今天的台灣,年輕人或許不易像從前一樣「有所為」,但在價值混亂的年代,「有所不為」的品德操持,勤懇認真的工作態度,反求諸己的人生哲學,乃至於相對純潔的善良本性,絕對是如假包換的社會資產。在這些地方,我們這代自認尚未(完全)鬆懈。

    去年夏天,我走進古木參天的山東孔廟,發現每一塊牌樓匾額都寫著非常看得懂的詞彙。霎時間,我回到全班同學跟著老師誦讀論語的中學課堂。課文一句句浮現腦海,這是第一次,我用成人的眼光,並且在遊歷過不同文化之後,重新審視孔子那套人生大道理,以及它在我身上造成的影響。

    漫步在千年古木間,雖然仍然不知自己將往何處去,卻清楚知道了自己從哪裏來。誰說我們不也是在同一條「仰德大道」上成長的呢?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